新闻媒体
    行业动态

奇异果app官网下载:增强协同团结 勇当开途前锋——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地发扬新一年

发布时间:2024-05-09 12:08        作者:小编

  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记者发现,在整个长三角区域,企业之间的主体协同已然形成。不仅如此,从空间地理的视角来看,各地域之间的创新合作也产生了溢出效应,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创新,发挥出“1+12”的良好效果。同时,环节连接的“内聚外合”也正成为创新一体化发展的主方向。

  “作为极具创新力的光伏企业,公司已拥有垂直一体化产能,这得益于长三角‘兄弟企业’的支持。”位于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的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产运营总监刘继丰告诉记者,光伏产业在长三角有着深厚的产业根基,为公司走向全球提供了各项配套。

奇异果app官网下载:增强协同团结勇当开途前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地发扬新一年

  5月18日,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上海)中心举行。而在此前,安徽宣城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梁倩已经多次往返于宣城和上海。

  2016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式启动建设,范围包括G60国家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的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9个市(区),总面积7.62万平方公里。

  5年间,以上9个城市的GDP总量从占全国的1/16上升到1/15,税收总额从占全国的1/15上升到1/12,高新企业家数从占全国的1/12上升到1/10,有67家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占全国科创板上市企业的1/5。

  上海阪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长起来的企业。“公司为此次拍卖会带来了两项专利技术,一项是新能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另一项是应用于立体车库的柔性充电系统。”公司副总经理刘琦说。

  “目前,G60科创走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品牌的吸引力、辨识度越来越大,朋友圈也越来越大,30多家平台、第三方现在都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储备库也越来越丰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副主任宋苏伟表示,九城已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11个,各基地根据发展定位及产业基础,聚焦不同领域,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科创+产业”发展格局。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科创要素广泛集聚,区域高质量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长三角城市的目标也越发一致——合力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上海就在近日提出,要推动政策资源、重大项目、功能配套进一步集聚,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成为代表国家参与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的“科创特区”。

  在安徽金弘安米业,董事长陈顺成更对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科创协同印象深刻。“没有江苏省农科院‘手把手’帮助公司建立‘超级标’,金弘安不可能拿到这么多市场份额。”陈顺成介绍,所谓的“超级标”,是金弘安在优粮优种、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价、优粮优销的基础上,对后续加工依然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对创新资源需求最为强劲、对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最为迫切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高质量一体化,为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了最合适的舞台。

  根据最新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江苏产业创新报告》,长三角高等学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从不同主体参与经费来源的占比及变化趋势来看,政府直接参与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程度相对较高折边机,企业是高等学校的第二投入主体。其中,安徽和上海高校中的政府资金比重较大,接近80%;江苏是企业投入占比最高的省份,10年间维持在35%—45%。

  “全国30%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长三角落地开花,其中江苏拥有832家,位列长三角之首。”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宁说,江苏的领先优势,集中体现在经费投入大、创新载体多。

  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一次买断、二次开发、多方合作”,吸引多家单位和团队的科技成果在研究院平台二次开发,成功转移转化多项科技成果。

  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是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依托共同组建的研究机构。该所实行“一所两制,统一管理”的创新模式,依托学校机制,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不仅如此,该所还依托市场机制,推动原创性成果的转移转化。

  虽然当前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并初步实现了协调发展,但徐宁认为,未来提升空间仍然很大。《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江苏产业创新报告》也指出,从创新环节来看,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实现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之间的耦合,努力跨越创新的“死亡之谷”。

  在此背景下,借力环节连接的“内聚外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成为大势所趋。“今年2月,东方日升获批成为江苏省级异质结产业创新中心。”据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异质结”技术是光伏行业预期的新一代技术革命,而由东方日升牵头组建的创新中心,联合多家异质结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包括常州聚和新材料、苏州迈为科技、常州捷佳创精密机械等,以实现极具挑战性的、效率25%以上的异质结电池量产效率的突破,“令人振奋的是,目前,东方日升已有异质结电池产线%。”

  “高质量一体化的突破口在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徐宁认为,在这方面,江苏有一些经验可供分享:一是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如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与苏南31个高新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布局建设了生物医药、新材料、半导体等17家苏南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二是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如2018年9月,江苏开全国先河,首次发布技术经理人管理办法及佣金标准。三是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助力产业链升级。如江苏亚威机床攻克了数控折边单位关键技术,研发了国内首台(套)高精度高效数控板料折边机,打破了欧洲国家对高精度数控折边机的垄断。

  安科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王惠东从企业视角出发表示,制造业企业寻求协同效应的特性,天然使其倾向于打通人才链、产业链、资源链的上下游,推动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打破区域障碍、进行要素协调,可能是接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新路径。

  这里,是人们熟知的长三角,以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工业基础雄厚、集群优势明显,机器人产业占据国内“半壁江山”。这里,也是让人满怀期待的长三角,攻克国外技术封锁,打破“洋垄断”,聚“智”成群,助力国产机器人等自主品牌在全球产业迭代的大趋势下分得更多“羹”。

  “长三角不但是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对接世界的舞台。”在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诸春华的办公室里,有一幅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地图,上面标注着上千家上中下游企业、工厂以及院所……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消费国,而2014年被业内称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元年”,从这一年起,中国机器人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长三角,则早在20多年前就已开始布局。

  那时候,拉订单、磨技术,国内机器人企业大多走得踉踉跄跄。“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在极小的市场份额间拼出一条生路来!”在诸春华的回忆中,1993年公司成立之初,机器人产业链上几乎所有的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垄断、卡脖子。家底不足、处处不通的窘境下,只有以市场换技术,早期埃斯顿不断通过融资收购,对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件一一布局,“举步维艰”地完善着整个产业链。

  这样艰难的起步故事,在长三角各地上演着,但机会也正蕴藏其间——1999年,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从智能语音起家的科大讯飞,20年后已经横跨十几款智能产品领域;2010年,一家名为上海擎朗智能的公司在上海成立,那时还在计算机软硬件各项业务中寻找市场方向的擎朗智能,如今已成为全国服务机器人企业中的佼佼者……

  业界认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有三个必要条件——用以设备材料更新的足够资金投入,随时量变崛起的强大技术积累,满足持续创新需求的人才和研发机构储备。而这些,正是长三角的优势所在——几十年在制造业和经济领域的探索,为长三角积累了资源、资金、人才各方面的基础,以及工程机械、汽车、飞机、轮船、电子制造等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也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如今,长三角集聚了ABB、库卡、安川等国际机器人巨头,以及新松、埃夫特、埃斯顿等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已覆盖整机、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应用等机器人产业全链条。经过30年的漫长竞逐,在机器人产业“赛道”上,长三角各地已然形成“领跑集团”。

  2014年以前,国内市场上国产机器人占比还不足10%,中国机器人产业和国外相关产业相差几个“代际”,控制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等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全部被国外垄断。

  打破“洋垄断”,成为长三角的共同期待。不过,行之惟艰,由于机器人产品往往卡在技术、成本等环节,导致市场上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这一尴尬现状的背后,是很多企业无法兼备强大的研发和生产两项能力,其中,研发是最大弱项。

  即便有了高端产品,开拓市场又成为新的“难关”。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不愿使用中国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国内企业也更愿意相信“洋品牌”。更大的竞争来自国外品牌也开始“放下身段”,一边加强在中国各地的布局,一边在中国市场降低产品价格。一系列“操作”之后,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了。

  在从系统集成走向高端制造的大势之下,机器人产业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破题”的思路也愈发清晰——在产业规划时走差异化之路、在突破核心技术“卡扣”时则合力攻坚,共同推动高端产能发展,实现良性竞合。

  “以前,各地都在发展机器人产业,企业各干各的,产业之间往往竞争多于合作。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行业已达成共识——关键技术的研发、检查设备的共享、政策资源的互通、产业标准化的规范等都可能实现。”浙江硕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灵对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合作充满信心。

  “当前,公司掌握了机器人全链85%以上的核心技术。”诸春华透露,去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5600台,但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协同创新、握拳出击,会让整个市场越做越大。

  去年初,埃斯顿与浙江企业双环传动签署战略合作,前者列技术需求并提供验证场景,后者紧盯关键技术,共同攻克“RV减速机”。今年4月,合作传来新进展——关节机器人“减速机”已基本攻克技术瓶颈,有望国内实现国产替代。

  “我们的谐波减速机合作伙伴在苏州,伺服电机合作伙伴在苏州和上海,铸件和齿轮合作伙伴在常州。”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总工程师肖永强介绍,公司核心零部件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区域,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

  在同一个区域大市场下,这样企业间跨省布局、协同创新的场景,正愈发频繁。“三省一市的产业优势各不相同,上海有资本优势,江苏有产业研发优势,安徽有产业集群优势,而浙江机器人市场推动力度和能力相对较强,我们相互借力,能实现优势互补。”作为长三角智能制造联盟机器人专委会理事长的诸春华认为,随着国内机器人市场朝着技术更高、产量更大、需求更多的方向发展,未来,长三角各地必将走向更深层次的产业协作。

  就在上月,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召开,在现场,今年1月刚成立的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联盟发起倡议,联盟成员未来将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技术攻关合作、功能型平台共建合作三个维度深化协同。此前,一个汇集了国内超过90%机器人相关企业的“巨无霸”科创平台——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也已落地上海普陀区,成为技术分享、转化的大本营。

  “长三角地区作为先行示范区,从去年起就将机器人产业链高质量协同发展作为区域建设的重点任务。”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表示,下一步,长三角将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批高质量国产精品品牌,形成一批关键环节“链主”企业。同时,促进区域联动,组织更多供需对接活动,鼓励整机与零部件企业打造结对合作试点示范。

  “我们将加强机器人产业链发展跟踪评估,根据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分工,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化、集聚化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互补、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江苏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处长申高青期待,下个十年,通过四地政府、机构、企业携手,将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高地,让“国产机器人”从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强势突围。

  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记者发现,在整个长三角区域,企业之间的主体协同已然形成。不仅如此,从空间地理的视角来看,各地域之间的创新合作也产生了溢出效应,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创新,发挥出“1+1

  2”的良好效果。同时,环节连接的“内聚外合”也正成为创新一体化发展的主方向。